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閱讀】劉梓潔《父後七日》~林榮三文學獎首獎作品



在老爸過世滿一年的前 2 天,在書店買了這本《父後七日》。

看著書中作者敘述著她父親過世後,家人籌備喪事的繁文缛節,
我也回想著當初老爸過世時,家裡 7 個兄弟姊妹是如何凝聚在一起,
如何希望並努力辦好殯葬儀式,讓老爸最後一程好走。



*************************************************************

劉梓潔寫的《父後七日》,整本書約 200 頁,
短短 4000 字的〈父後七日〉,只占了 12 頁,
其餘和〈父後七日〉有關的內容,如:小說得獎後、電影拍攝時,
與〈父後七日〉有關的內容,大約占 40 頁。
剩下全書四分之三的內容,則是抒發她和家鄉、貓咪、旅行的情感。

〈父後七日〉這一篇,用幽默、調侃的方式,敘述作者在父親過世後的七日中,
籌辦喪事的過程裡,所經歷的瑣事、雜事。

有些習俗難免的儀式,必須配合殯葬儀式,但卻又令人對這些儀式的過程覺得好笑。
在「寧可信其有」的心態下,一般人通常還是乖乖遵循並完成的。

作者寫道:「第二日。我的第一件工作,校稿。」
使我想起當初我也很認真的校對「訃聞」,護喪妻、孝男、孝女……等各個名字,
這是我在平日工作之外,唯一令我特別嚴肅去校對的一份內容。

看著作者敘述關於為父親誦經、用電腦繪圖軟體修父親告別式場的照片、
配合某些儀式要子女們唸的語句,都和我在當時籌備老爸喪事過程中遇到的相似。

對我們來說,瑣碎的喪事是一件不需要去特別陳述的過程,
但是作者以過程抒發了她的情感,反而有一種深沉的悲痛。

因為經歷過老爸的喪事,再看〈父後七日〉,特別有感觸。

七天結束後,對父親的思念,卻開始無止盡地綿延……
終於知道有很多事情,不是丟掉、送走、分手、不再連絡,就可以解決的,
有了牽掛,一切就輸了。

作者書中的這些話,足以表達我對老爸的思念。
在這一年當中,夢到老爸有四、五次了,
有些夢境,不知是老爸托夢,還是我在回想從前,
……那感覺,彷彿就在昨日。


*************************************************************

以下內容摘自博客來網路書店

【內容簡介】
一場笑中帶淚、荒謬華麗的告別!
林榮三文學獎首獎首作!
同名改編電影《父後七日》8 27 日全台感動上映!
2010
年台北電影節競賽片,並榮獲最佳編劇、最佳女配角獎!
.香港電影節競賽電影!
.韓國首爾數位影展競賽片!
.溫哥華國際影展觀摩電影!
.日本福岡影展亞洲焦點!
.即將角逐本屆金馬獎六項大獎!

2006 年,劉梓潔以短短四千字的〈父後七日〉,驚豔在座評審,奪下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
在那時,作家陳芳明早已讚道:它開闢了散文的全新版圖!
而今,我們終於盼得《父後七日》成集,甚至多了一部作者編導的同名電影。

長達七個年頭的醞釀,劉梓潔將此自比為一段旅程,回首自己到都市求學、工作與生活的歲月。
書中處處可見的,正是由中南部北上的城鄉移民,對鄉愁與生存的刻劃感觸,
而她獨特的敘述節奏與風格,更在此被鮮明地展示了出來。

講離去,能令悲傷輕盈;寫思鄉,卻童趣橫溢;
獨居獨行在城市與愛情裡時,竟又有如旅行異國般,無處不入地自適!
如此尋常卻饒富滋味,那便是她文字裡感性真摯、最惹人凝睇的深情。

循著劉梓潔的筆下幾度回望,我們不自覺地、俯伏成一名離鄉的遊子,
在那一篇篇回憶絮語中,找到了屬於你我鄉愁的共同記載。


【作者簡介】
劉梓潔1980 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
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

寫散文,得過林榮三文學獎首獎;寫小說,得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
寫劇本,入選台北、香港、福岡、溫哥華等國際影展。
但其實寫最多的是採訪報導。

問她最喜歡寫什麼?她會借村上龍的話回答:「我喜歡趕快寫好出去玩。」
因為愛玩,寫了好多年才終於出了第一本書,與同名執導電影《父後七日》一同面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