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桃園】打鐵寮古道。白石山



無意間在網路上看到「打鐵寮古道」也可以欣賞油桐花的資訊。
不過,油桐花季已過,此行主要是走走古樸的古道。

研究完「打鐵寮古道」路線後,決定走一小段較精華的路段就好。


「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通往復興鄉的地方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

「打鐵寮古道」的入口就從民宅旁的水泥斜坡道。
將車子停在民宅的停車場,一次收費 50 元。


走了大約10 公尺,可看到一個 1926 年所立的建橋紀念碑。
碑文的字跡斑駁,內容大略提及建橋緣由及樂捐者姓名。
當年地方人士發動募捐,於古道沿途建造三座橋樑,分別是太平橋、濟安橋和東興橋。
這三座舊橋及建橋石碑如今成為這條古道最吸引人的景點。


從紀念碑往前走,這一個就是跨越溪流充滿古味的太平橋。


過了太平橋,往前走不遠,看到另一座小巧古樸的紅磚拱橋,就是濟安橋。


沿路大小石塊堆砌鋪設的石頭路,古意盎然。


整條古道保留著原始完整的風貌。



平緩舒適的森林泥徑。


這裡是阿母伯甘仔店遺址。
過去這條古道是大溪、復興之間運送貨物的重要古道,
有一位阿母伯於此設置甘仔店,提供往來商旅休憩及補給。
如今甘仔店已成殘圮,殘牆殘柱孤佇於此。


續往前行有連續 300 多階的石階,慢慢拾階而上也不會感覺太累。


「打鐵寮古道」鄰近慈湖陵寢軍事管制區,少有人行走,故一直維持古樸原貌,
現經大溪鎮公所逐年修繕推廣。


這裡通過後慈湖附近,在山腰處穿過林葉之間,瞥見後慈湖的湖面一景。

 景點告示牌寫著:「古道近後慈湖須通過蜿蜒小徑,
此段路段似龍盤踞整座山脈之線條,亦如巨龍栩栩如生低飛繞過山林,
其因慈湖分前兩後兩湖,兩者間有溪相連接,
後湖緊鄰溪洲山脈,起伏之風巒宛如蛟龍,山容雄偉盎然。


繼續沿著小溪畔行走,潺潺溪流一路陪伴。




老公又犯了「溪流照慾症」。




這是「白石東興南贈」石碑。 


行走至此遇到一木橋叉路。
往右走可以抵達東興橋,也就是原先計畫行走的路段終點。

在此遇到一群登山客,他們欲登上「白石山」,
老公心癢癢的,也想要一同前往攻頂。

我思索一下,「看一座古橋」和「登一座山頂」,後者較具挑戰性,
於是決定往「白石山」的方向前行。


「白石山」山名源起於山頂一個岩塊在陽光照耀下呈白色,
遠觀如青山中耀眼的寶石,因而取名「白石山」。


可是我愈走愈後悔。
因為前一晚下過雨,路面有些溼滑。


再加上青苔石頭路,以及我最害怕需要攀繩通過的稜線路段,
一不小心打滑了,我就因害怕滑落而生氣,於是愈走愈生氣。

心裡只好唱著周蕙的歌曲:「一路從泥濘走到了美景……」期待辛苦過後看到的風景。

 

終於登頂了,但未見「白石山」基石,只見一些登山客在此休憩。


見到了薄霧之中的山上風景。


 

登頂之後的回程下坡路更是難走,既要攀繩、又得小心打滑。

由於我們未與登山客同行,於是一路辛苦走回到平地,卻不知身在何處。
詢問住戶商家後,搭乘客運從「水流東」站,坐往「三層」站,再開車返回家中。

「三層」位於大溪市區東南方,有公路台 7 線從附近經過,
地名三層的層,指的是河川沖積的河階地,而「三層」恰好位於由下數來第三層之意。

「三民」則位於台 7 乙線與台 7 線的交會點,
如果驅車由三峽經五寮一路向南,就會在此會入北橫,古名「水流東」,
因大漢溪的支流過此後由南突轉向東流而得名。

「打鐵寮古道」穿越「白石山」與「草嶺」山間的稜線,
為往昔「三民」與「三層」間居民往來通行的重要交通孔道。

今日走了將近 10 多公里的路,大腿和小腿一點都不會酸痛,
但主要是受左腳拇指外翻之苦,無法長期間行走,所以真是累到了。


以後還是乖乖依照既定行程,不要因為一時的景點吸引,就走上一條不熟悉路況的山路。
千萬要切記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