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 3 日行,首先來到「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鑑賞林田山的歷史文化,以及園區古蹟、遺址。
「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座落於花蓮縣鳳林鎮。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
以下藍字摘自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網站
【 林田山簡介 】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 森坂的日語發音,現稱森榮)。
(「摩里沙卡」是「長滿森林的山坡」之意。)
這個離花蓮市約 40 公里,隱身在中央山脈腳下,
因木材而繁華的小山城,民國 50 年代是「林田山」伐木的全盛時期。
「摩里沙卡」聚集了約 400 ~ 500 戶人家,約有 2000 多人居住於此,
其中更有為了林場員工子女就學需要所設立的「森榮國小」及「林田山幼稚園」。
「森榮國小」
學校前身是戰後林場自行開辦的員工子弟學校。民國 55 年是學生人數最高峰時期,多達 447 人。
隨著台灣林業的經營逐漸轉型,民國 77 年廢校,「森榮國小」隨著「林田山」走入歷史。
「中山堂」是當時居民的集會場所。
目前不定期播放介紹「林田山」的影片,也有常態性的大型木雕展示。
「中山堂」早期每週免費放映 2 至 3 場電影。
早期的日製電影放映機。
當時還有供應日常民生用品的購買部 (福利社),解決單身員工飲食問題的公共食堂,
以及製材廠、火車站、修理廠、醫務室、豬灶、公共浴室、攤販市場、冰果店、米店、
洗衣部、魚菜部、理燙髮部、消防隊、文化工作隊等,十足是因木材而繁榮的山中城鎮。
天主教堂是居民的精神寄託。
林場裡堆積如山的原木,散發淡淡的檜木香氣瀰漫著整座山谷;
山區伐木場的集材機不停地運轉、集材;
拾階而建的日式魚麟黑瓦房,濃烈大和風味的建築,遺世獨立在山間;
是台灣遺留下來最完整、最具特色的伐木基地,
無論規模或重要性,都是「東台灣林業開發史」上重要的據點與見證。
日治時期是伐木重鎮。
「木雕館」有室內的大型木雕,室外有當代木雕藝術。
一些靠生產木材而興盛、繁榮的山城小鎮,也就逐漸地的沒落,
繁華落盡的林田山,人口也隨之外流只剩下幾十戶人家;
當年風光一時的「蹦蹦車」,滿載著林田山人的回憶,漸漸走入歷史;
偌大的中山堂,也不見當年萬頭鑽動的盛況;
幸好,以台灣檜木製成的一百多幢日本式魚麟瓦房,難能可貴地依舊林立於繁花綠葉當中,
這大概是氣力放盡的林田山,留給世人最後一抹的嘆息和感傷。
林田山有股無可抗拒的吸引力,其吸引力的源頭及基礎,
緣起於 60 年幽遠歷史所散發出一種特別的林業人文所產生的動人力量。
正因為這懾人力量,林田山林場近百年來的轉變,
如何從過去的繁華榮景,因林業政策的改變趨至沒落,
再由社區總體營造概念,轉化成為保存林業文化資產為目標、積極推動社區林業計畫,
刻劃「林田山林業文化園區」的每一筆歷史軌跡,
讓屬於林田山的故事,得以不停地繼續說下去…… 。
【 館舍特色 】
這個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曾因其豐沛的林產資源,創造歌舞昇平的榮景,
這個隱世獨居的山林小鎮,曾因其豐沛的林產資源,創造歌舞昇平的榮景,
更因為優渥的生活機能條件,遺留下許多深具特色的建築遺跡,
彷彿未完待續的影片,隨時期待著續集的發生……。
「林田山」位於群山環抱中,全為木造住屋建築,具地方特色,且有獨特性。
為伴隨林業發展而存在,具備歷史脈絡與紋理,具保存價值。
不同型式的日式木造住屋建築,具豐富的建築特色。
斜屋頂、洋灰瓦的日式住宅。
屋舍以檜木、杉木為大宗的木結構建築為主。
形式為西洋式或中式民居常見之穿斗式,屋頂覆以黑瓦或改良之文化瓦。
目前,園區內仍保有許多當年遺留下來之特色建築與設施,
如:日本式木造魚鱗黑瓦房的「日式住宅區」、運輸產地原木的 「森林鐵道」。
令人懷舊的鐵道。
還有景致優美的「旭東亭」、提供單身員工伙食的「森榮餐廳」。
目前的 「 林業文物展示館 」,則原為放置林場工作機具的倉庫,
以及當年的高階主管宿舍,現已整建為「林田山社區咖啡館」(林田山服務中心) 等,
其歷史意義與其建築語彙,為歷史紀錄中不可抹滅的最佳佐證。
民國 43 年最興盛的時期,為了供應員工住宿空間,
在原為墳場的山坡地,陸陸續續蓋起五棟標準格式的瓦房,場長特立牌坊,題名為「康樂新邨」。
「林田山文史工作室」於民國 88 年重修牌坊,卻在民國 90 年遭祝融吞噬,僅留下遺址。
隨著林業沒落,昔日的繁榮雖不復見,但希望在遺址的保存下,讓沉寂已久的林田山風華再現。
地址:花蓮縣鳳林鎮森榮里林森路 99 巷 99 號
電話:03-8752378時間: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
電話:03-8752378時間:上午 9 點至下午 5 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